掃碼關注生態中國
把二氧化碳“變廢為寶”,將海水電解制氫……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綠色技術創新對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支撐作用愈加凸顯。
探測到迄今最亮的伽馬射線暴、成功獲得太陽過渡區圖像和全球磁場勘測圖……1月11日,中國科學院“創新X”系列首發星(即空間新技術試驗衛星)發布了第二批科學和技術成果。
國家能源局近日發布的2022年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2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約25.6億千瓦,同比增長7.8%。
新一期“新型電力系統沙龍”日前在線上舉辦。華北電力大學能源市場研究所所長董軍、電力從業者陳愚、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林衛斌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清潔電力高級顧問王萬興等專家為火電轉型路徑建言獻策。
澳大利亞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創造微型3D材料的新技術,最終可使氫電池等燃料電池更便宜、更可持續。
近日,受蜘蛛卵鞘絲的人工紡絲啟發,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林志教授團隊提出了高強度人造蠶絲制備的新方法。團隊利用脫膠試劑去除天然蠶絲中的粘性外層,結合金屬離子輔助增強的方法,得到了高強度人造蠶絲。
美國馬里蘭大學領導的一個團隊開發了一種專門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太空任務量身定做的新儀器。該迷你激光源分析儀比以前的要小得多,資源效率更高,或極大提高目前研究行星表面的地球化學或天體生物學的方式。
“青港拖1”輪擁有兩顆動力“心臟”,即采用“柴油+電力”雙驅動模式。除了柴油發動機推進系統,該船配備的電力推進系統同樣能提供最大靜水航速11.7節、最大續航力4.5小時的動力。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以下簡稱五院)遙感衛星總體部抓總研制的“碳星”,是世界首顆森林碳匯主被動聯合觀測遙感衛星,它將使我國碳匯監測進入天基遙感時代。
近日,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程永鋒博士牽頭申報的“復雜環境下輸電通道衛星遙感巡視與災害應急監測關鍵技術與應用”榮獲2022年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電力科技創新一等獎。這標志著電力行業針對復雜環境下電網典型隱患/災害監測預警技術的研究取得新突破。